之前一位开茶馆的朋友,因为见面多了,也比较熟,于是聊起了他们那边的经营,有些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。
朋友很大气,一心想开个高端茶馆,但是,对于茶馆的管理,他就满是抱怨。
店里的茶艺师,要么被挖走,要么嫁人了,要么自己去创业了,总之,就是没有做得很长久的。
茶馆位置好,装修品味高,茶好,甚至连客人用的茶壶,都是好几千的手拉壶。
但是人员的流动频率高,会容易让顾客疑惑,也让自己觉得太累。这与待遇无关,朋友对自己的员工一直很好。
这里引出了一个茶叶行业经营模式的问题:标准化与个性化。
标准化,其实比较简单,茶叶品种不求多,员工容易熟悉产品,一般只要有点茶艺基础,店里的茶叶哪个好喝,哪个性价比高,培训几天也就会了。
茶叶店使用标准化的经营模式,有助于提高效率,只要品牌经营得宜,资金允许,就可以不停地开店,扩大经营,提高市场占有率。
茶叶产品还可以进入商超。
而且如果实现了连锁经营,那么每家分店还是一个活广告,顾客们,也是会冲着品牌来的。比如天*茗茶,比如*罐茶,还有不少的福建品牌,都是这种模式。
但是,比如做凤凰单丛的,我想要做最好的茶,我这个茶叶店该怎么经营? 这就要讲到个性化的经营模式了。
拿今年几个品种来说,八仙5斤,蜜兰香6斤,海底捞针4.7斤……
单品只有这么少的产量,肯定是无法应对巨大的销量的。而且,每年不能只卖这几个品种啊,至少也得几百个才能维持运转。茶叶品种通常会很多,多到让人摸不着头脑,新员工基本上无从下手,更不要说客户了。
这单品三五斤,去怎么做标准化呢?
我们一芦居这样的茶叶店,就一直用的是个性化的经营模式。如果采用标准化呢?那会这样:假如老板不在店里,客户来买茶,这会有些麻烦,员工向客户推荐啥好呢?只能望着那几百个品种犯愁。
这种缺陷,造成了个性化经营的茶叶店,经营规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,便很难继续扩大。或者,您可以说,我们可以批发出去,但那销量其实并不会很大。我们也曾经在长寿路增开新店,但结果就是,新店的员工,根本不熟悉产品,最后还得自己两头跑,远不如一家店实在。前几年还有一些准备上马加盟的店铺,也全部作罢。
说个笑话,现代企业制度,在茶叶行业里很难实施,什么ISO9002、ISO14001,在茶叶店里简直是天方夜潭。
大概,是基因决定了模式,要做大做强,还是做好做精?一开始就要定位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