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,茶叶的发展,带来了茶山旅游热,别处的不说,都是在网上看到的,我们最熟悉的潮州凤凰,在四、五月里,经常也是人满为患。
茶山的照片,在朋友圈能出现不少,我看过,就感觉没什么新意。
景和物,我们不多说了,除了山和水,就是茶和树,我们这里单单说人物,
气质不凡而又挥汗如雨的制茶师,就是娇俏可人的采茶女。
而我在凤凰山里这么多年,却没见过任何一位美丽的采茶女,童话里难道都是骗人的?
事实上,采茶的,都是四五十岁的阿姨们,而不是二十岁的翩翩仙子。
至少,我在凤凰山里,从来没有见过犹如神仙姐姐一般的美丽采茶女。而那些身材走样、皮肤黝黑的中老年阿姨,是不可能吸引到摄影师们的注意的。
采茶的阿姨们来自周围的村镇,务农,每年四、五月,会来到凤凰,用劳动挣些钱,她们的大儿子可能结婚需要钱,小儿子可能已经辍学……
凤凰的春茶季节,虽冷,但午后采茶时,太阳猛烈,登梯子上树,没有遮挡,这皮肤能晒得好吗?
上树采茶,是粗活累活,身着旗袍、玉指纤纤的神仙姐姐能干得了?
所以,当人们把茶山描绘得有如仙境一般,山清、水秀、人美的时候,我是不信的,凤凰的茶山不信,别的茶山当然也不信。
茶山里,山再清、水再秀、人再美,也只是想告诉你“茶好”。
这些年,茶和美丽搭上边了,人们会感觉,这就是文化的魅力。所以,我们看到,驾着汽车,穿着旗袍,专程去乌岽山拍照的,就不奇怪了。
为什么会这样?这大概还是文化在作怪。
潮州工夫茶美不美?
有人说,很美啊,
其实一点都不美。
事实上,真正的潮州工夫茶,是这样一幅景象:
骨瘦如柴的老人,衣着随意的年轻人……
茶桌,可能用一把破椅子代替,茶桌上,是香烟、茶渣,和盛满浓如酱油的茶汤的旧杯子。喝茶的场景,是在闹哄哄的街头,喝茶,当然不是窃窃私语,而是东拉西扯的八卦话题。
这并不是什么好景,和我们见到的”潮州工夫茶“并不一样。
但,这种文化,你应该从表面看到精神;
从粗犷中看到精致,从不雅中看到风雅。
文化,应该来源于生活。
亭台楼阁式的所谓“文化”,其实没有血肉,空有一幅皮囊而已。
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茶文化?其实也就是商业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