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羽(733—804),字鸿渐,复州竟陵(今湖北天门)人,一名疾,字季疵,号竟陵子、桑苎翁、东冈子,又号“茶山御史” ,唐代著名的茶学家,被誉为“茶仙”,尊为“茶圣”,祀为“茶神”。
陆羽所著《茶经》,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,分别为:卷一,一之源,二之具,三之造;卷二,四之器;卷三,五之煮,六之饮,七之事,八之出,九之略,十之图。
- 一之源,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、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、功用;
- 二之具,茶叶生产制作的工具;
- 三之造,茶叶的制作过程;
- 四之器,煮茶、饮茶的器皿;
- 五之煮,煮茶的过程、技艺;
- 六之饮,讲饮茶的方法;
- 七之事,讲中国饮茶的历史;
- 八之出,详细记载了当时的茶叶产地,并品评其高下,记载了全国各个地区的产茶情况;
- 九之略,是讲饮茶器具的配置,何时何地,哪些是必须配备的,在“城邑之中,王公之门,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。”
- 十之图,”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,分布写之,陈诸座隅,则茶之源、之具、之造、之器、之煮、之饮、之事、之出、之略,目击而存,于是《茶经》之始终备焉“。
陆羽的《茶经》,是对唐代及其之前,有关茶叶的知识和经验的系统总结。陆羽躬身实践,笃行不倦,在走遍大江南北,取得茶叶生产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,又遍稽群书,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。《茶经》一经问世,即风行天下,时人争相传阅和珍藏。在《茶经》中,陆羽除全面叙述茶区分布、茶叶的生长、种植、采摘、制造、品鉴外,还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,如浙江长城(今长兴县)的顾渚紫笋茶,经陆羽评为上品,后列为贡茶;义兴郡(今江苏宜兴)的阳羡茶,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。《义兴县重修茶舍记》载:“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,山俗有献佳茗者.会客尝之,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,冠于他境,可以荐于上。栖筠从之,始进万两,此其滥觞也。“
曾有著名的学者,将中国茶叶与四大发明并列,称为“中国人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”。
陆羽一生鄙夷权贵,不重财富,酷爱自然,坚持正义。
《全唐诗》载有陆羽的一首歌,正体现了他的品质:“不羡黄金罍,不羡白玉杯;不羡朝入省,不羡暮入台;千羡万羡西江水,曾向竟陵城下来。”——《全唐诗》第308卷007首〖歌〗。
附记陆羽另一首诗:“月色寒潮入剡溪,青猿叫断绿林西。昔人已逐东流去,空见年年江草齐。”——《全唐诗》第308卷008首〖会稽东小山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