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州古牌坊是尊荣显达,彰显乡贤的纪念性标志建筑,始于宋而盛于明清。潮州牌坊的种类、数量之多世上罕见。据史载,潮州古牌坊有180座,以太平路、东门街最为集中,有明、清石牌坊47座。清末,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广东,太平路、东门街也逐渐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,并与明清石牌坊共存。
2006年,潮州市政府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,历时三年,总投资约1.4亿元。修复后的潮州牌坊街全长1948米(其中太平路1742米,东门街206米),有古牌坊23座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牌坊街”。街内店铺林立,潮州老字号、地方特色店铺鳞次栉比,是目前国内较为罕见的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。
潮州古牌坊,气势雄伟、雕刻精美,其蕴藏的寓意和奇特的文化如身临其境,一种恍若隔世之感浸透你的身心,使你对中国文化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。它将激励着后人,勤劳智慧、慈善孝道、清廉守法。
状元坊:为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而建

林大钦,字敬夫,自号东莆子,也称东莆太史,潮安金石人。明嘉靖十一状元及第。他自幼聪勉好学,聪颖异俦,深得苏氏笔法,《廷试策》受嘉靖皇帝赏识,钦点状元,授翰林院修撰。
宗伯学士坊: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而建
黄锦,字孚元,号铜庵,饶平县宣化都(大埕镇上黄村)人。明天启二年中进士,授翰林院检讨,崇祯四年任辛未科会试同考官,后升任礼部右侍郎,冬转吏部左、右侍郎读学士,十四年出补南京礼部尚书。隆武帝于福建即位,他被启用为礼部右侍郎,不久晋尚书,加太子太保。他为官二十余载,清正廉明,为朝廷所倚重,被学者仰为麟凤。后隐居石庵,“最上岩”为其所题。原坊建于明崇祯十六年。
柱史坊:为御史许洪宥而建

许洪宥,字舜仁,海阳人。明弘治十四年中举。官授广西临桂县教谕,正德九年徵为御史,巡按应天、山东。其秉性刚烈,敢于直言。固皇帝委于重任“出则巡视方岳,入则弹压百官”。原坊建于明正德十二年。
吴楚重镇坊:为侍卫、湖北总兵林炳星而建

林炳星,清海阳(今潮州市区)人。清乾隆三年武举人,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儒将,七年二甲武进士,授御前三等侍卫,官至湖北宜昌镇总兵。原坊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。
文宗方伯坊:为福建左布政黄琮而建

黄琮,号玉田,又号韩江侣石山人,饶平大埕镇上黄村人,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。系黄锦堂兄,官授大理评事,饶州知府、临江知府,后升任云南督学,不久又改任福建按察使、福建左布使。原坊建于明崇祯初年。
台省褒封坊:为户科郎中李思悦之父、举人封郎中李一庄,御史李春芳之父、赠御史李大受而建

李春芳,海阳鹤巢(今潮安龙湖)人,字资元,明弘治十五年中进士,初任江西新建知县,后任南京四川道御史、浙江道监察御史、广东顺德知府。三弟春魁,正德十四年中举人,浦江知县。李一庄,字见川,嘉靖十六年举人,汀州府通判以子封郎中;长子李思寅,字子衷,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,任刑部郎中;次子李思悦,号仰山,嘉靖三十五年中进士,初任寿昌、无锡知县,后升南京户部郎中。季子李思振,字子育,万历十七年中进士,任安徽铜陵知县。
四进士坊:为明正德十二年丁丑科进士肖与成、陈大器、薛侃、苏信而建

肖与成,字宗乐,号铁锋,朝阳人,官授翰林院国史检讨,钦赐金绮,修撰;陈大器,字国成,号石塘,朝阳人,初任浙江东阳知县,后晋升御史,历巡直隶、山东、广西等;薛侃,字尚谦,号中离先生,潮安庵埠龙溪人,官授行人司司正,追赠承仕郎,河南道监察御史;苏信,字宗玉,号确轩,饶平人,官授监察御史,陕西道御史,巡按福建。原坊建于明嘉靖十一年。
侍御坊:为进士,苑马寺卿成子学建

成子学,字怀远,号井居,一号惟道,明海阳(今潮安龙湖)人。明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,授江西陕江知县,不久调任两淮监察御史、江西按察司佥事,迁湖广布政司参政,山东按察司副使,累官苑马寺卿。殿中侍郎史、监察御史总称为侍郎。原坊建于明嘉靖年间。
十相留声坊:为常衮、杨嗣复、李德裕、李宗闵、陈尧佐、赵鼎、吴潜、文天祥、陆秀夫和张世杰而建

常衮,唐永泰元年拜相,代宗大历十四年九月贬为潮州刺史;杨嗣复,唐开成三年升为副相,会昌元年三月贬为潮州刺史,治潮七载,在十相中对潮州贡献最大;李德裕,唐文宗太和年拜相,大中元年贬为潮州司马;李宗闵,唐太和三年为副相,太和九年贬潮思过;陈光佐,宋咸平二年因忤旨降为潮州通刺,后应召回京任职;赵鼎,宋绍兴元年拜相,十年为秦桧所害,安置潮州;吴潜,宋开庆初拜相,淳佑十一年因忤旨贬潮;文天祥,宋祥兴元年拜相,辅帝移师潮州,后被元兵所执,终不降而就义;陆秀夫,辅宋帝昺于潮背帝赴海尽忠;张世杰,宋末随帝潮州而殉节。原坊建于明嘉靖十年。
盛世元凯坊:为崇祯戊辰进士辜朝荐、郭之齐、黄奇遇、宋兆禴、李士淳、梁应龙、杨任新、陈所献而建

辜朝荐,字端敬,海阳县金石大寨人,官至督催南京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四省粮饷;郭之奇,字仲常,别字菽子,揭阳城东门人,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;黄奇遇,字享臣,揭阳渔湖广美村人,官至兵部尚书;宋兆禴,字尔浮,揭阳渔湖凤围村人,官至杭州仁和县令;李士淳,??程乡人,官至礼部、吏部兼翰林侍读学士;梁应龙,字霖海,原籍饶平,世居海阳东津,官至兵部主事、户部员外郎;陈所献,号乐庵,饶平人,官至山西沁水县知县;杨任新,字君赓,普宁人,落籍海阳,官至保定府推官。原坊建于明崇祯初年。
圣朝使相坊:为进士,太子太保、直隶总督郑大进而建

郑大进,字誉捷,号谦基,又号退谷,揭阳梅岗都山尾村人。清乾隆元年登进士,九年被召进京都谒选,初授直隶肥乡县令,四十六年官至直隶总督,授太子少傅衔。乾隆四十七十月因病卒于任上。他受到皇帝赐祭赐葬,御制墓碑,钦赐祭文,并赐谥勤恪,极尽哀荣。原坊建于清乾隆五十年。
少司马坊:为兵部尚书总督宣大处翁万达而建

翁万达,揭阳鸵江里举登村(今汕头鸵浦镇)人,明嘉靖六年中进士,初授户部广西主事,历任广西司员外部、山东司郎中;十三年任梧州知府,明世宗任广西征南副使,襄理军务,立下奇功,崭露头角。后升为四川按察使、陕西布政使、右户部御史、巡按陕西,不久升为兵部右侍郎,兼右金部御史,总督宣、大、偏、保军务,后再升为兵部尚书。原坊建于公元1546年,1924年曾由翁氏子孙重修。
三世尚书坊:为赠太常卿林瓒、子林乔贯及孙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而建

林熙春,字志和,号仰晋,谥号忠宣,海阳龙溪宝垅村人。万历癸末年中进士,初任巴陵、福建将乐县令,后升任户科给事中;又历任礼科、兵科、工科都给事;泰昌元年由南京仪部郎中升任光禄少卿;后历任太仆少卿、右通政、太仆寺卿、太常寺卿、大理寺卿。原坊建于明崇祯四年。
秋台坊:为尚书王大宝而建

王大宝(1091—1165),字元龟,宋海阳人。南宋建炎二年(1128)廷试进士第二,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,历官至礼部尚书。赐爵开国男“其人刚正,忠实有余”,一生坚持抗金主张,反对议和。原坊建于南宋期间,乾隆二十六年,道光八年,1924年多次重修。
七俊坊:为嘉靖甲辰科进士林光祖、章熙、黄国卿、郭维藩、陈昌言、苏志仁、成子学而建

七俊坊:为嘉靖甲辰科进士林光祖、章熙、黄国卿、郭维藩、陈昌言、苏志仁、成子学而建林光祖,字益轩,庵埠人,官至广西按察副使;黄国卿,字君正,号沦溪,官至福建按察使;郭维藩,字侨夫,号两川,庵埠人,官至浙江临安知府;陈昌言,揭阳人,任福州府同知;章熙,字世曜,号西峰,官至广西按察司佥事;苏志仁,字道先,号似峰,海阳县鹤陇人,任安徽宁国府代理知府;成子学,字怀远,号井居,一号惟道,海阳县人,累官苑马寺卿。原坊建于明嘉靖年间。
木天人瑞坊:为一百有三岁,钦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而建

刘起振,字颖之,海阳田头(今属潮州枫溪)人。自幼苦读,一心一意走读书入仕之路,花了70年光阴,于雍正十三年中举,乾隆元年中进士时已88岁高龄,钦点翰林庶吉士,90岁升翰林院检讨后回原籍。乾隆十六年闻知皇帝首次南巡江浙,逐风尘仆仆于是年三月赴杭州迎驾,帝见后颇为感动,当即题诗并书匾,“词恒耆端”赐予,擢升他为翰林院侍读。原坊建于清乾隆十四年。
两京科道坊:为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、弟吏科给事中郑寯而建

郑安,字康民,明海阳(今潮州)人。正统十二年解元,景泰五年中进士。授河南道御史,迁陕西按察副使。弟郑儁,字天民,成化十七年中进士,任吏科给事中。原坊建于明代中期。
理学儒宗坊:为吏部郎中唐伯元而建

唐伯元,字仁卿,号曙台,澄海苏湾都人。明嘉靖四十年中举,万历二年中进士。初授江西万年县知县,万历八年调任南京户部主事,万历十三年冬调任北京礼部制司主事,后升调吏部文选司员外郎,代行郎中。原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。
诰敕重封坊:为封知县赠知府陈以贲,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而建

陈志颐,字养洛,明海阳秋溪(今潮安官塘)人。明万历元年(1573)举人,初授广西庐州教谕,因督造定陵有功,被升为户部郎中,后升广西庆远知府、梧州知府,后调任贵州按擦司副使。原坊建于万历廿九年。
恩光洊锡坊:为封尚书翁玉而建

翁玉,字文璜,号梅斋,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(今属汕头鮀浦镇)人。前后四次受朝廷封赠,最后敕封承德郎、户部主事,加封中宪大夫、广西按察司副使,通议大夫、兵部右侍郎,资善大夫、兵部尚书(正二品)。原坊建于明嘉靖年间。
大理司平坊:为大理寺评事郑崇而建

郑崇,字秉义,号古城,明海阳(今潮州)人。永乐十七年府学岁贡生。洪熙之年典试,名列第一,铨选大理司务,转评事。宣德五年擢补太仆寺丞。后转升两浙都运使盐运同知。原坊明嘉靖十二年重建。
大理少卿坊:为大理少卿吴一贯而建

吴一贯,字道夫,海阳县上莆都(今属潮安彩塘水美村)人。明成化十七年进士,授江西上高县知县,后提升为浙江道御史、西按察副使。原坊建于明嘉靖十二年。
赐锦重光坊:为清朝甲辰进士、巩县知县邱轩昂而建

邱轩昂,字元澍,号名亭,清海阳县大和都麟坪乡(今潮安凤塘镇麟坪村)人。雍正元年癸卯恩科会试贡士,次年甲辰科补行殿试,赐进士出身,历任河北深泽县、河南巩县知县。原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。
一座座气势雄伟、雕刻精美的石牌坊,其蕴藏的寓意和奇特的文化如身临其境,一种恍若隔世之感浸透你的身心,使你对中国文化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。它将激励着后人,勤劳智慧、慈善孝道、清廉守法。
牌坊在原始社会时期,为了防备野兽或外来人群的袭击,他们在住房的四周挖豪沟筑起一道土墙,以增强防御能力。那么人们出入总有一个缺口,这个缺口逐步地成为出入的大门,作为大门,必然要有一个标志。因而在大门的位置即竖起两根柱子,有柱就要做横梁,这样就逐步构成古之衡门,衡门是中国最简单的大门。
将衡门摘出做一个门,或三个门,再砌以砖石材料,就成为一种牌坊,这是比较复杂的。牌坊是用于公共场所前端的一种陪衬建筑,陪衬景物,一种礼制象征。其用途为:第一,为装饰美化环境;第二,为了增加建筑气氛,作为小形建筑在重要建筑的前部,是对正式殿堂的一种陪衬,标志着大建筑群的存在并显示它的威严;第三,有标志性作用,在路上,转弯、端头、重要街口建筑牌坊;第四,可用于旌表,在封建社会升官、及第、守节等等表扬时,建筑大牌坊,并以此在群众中树立榜样。
到明清时代,牌坊逐渐地发展,用墙砌出牌坊留出门洞楼顶施彩画,主要是模仿木结构建筑的一种方式,还有的纯用石制,有的纯用木制,而在皇家庙宇前的牌坊则用琉璃制作,显得光辉华丽。
公共建筑中,在大门前,或大门内,也都建牌坊,寺院、庙宇,都是这个样子,在陵园建筑中也是这个样子。一般在孔庙前要建造棂星门,其实这个棂星门也是牌坊的一种。牌坊,也叫牌楼,是一组大建筑群体中的一项,把它建在山门外,面对山门,因而它是一种象征性的,牌坊标志着大建筑群的存在并显示它的威严。
注:文字摘录《潮州古文化丛书》
评论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