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统计,凤凰山百年以上的老茶树有一万株,二百年以上则有三千株,原文章《凤凰单丛的“山韵”从何而来?》有提到。
长年行走于凤凰茶区各处山地,我认为,此数据并没有多大的问题,凤凰老茶树的数量,甚至可能还会更多。
而凤凰仅仅是一个山区小镇,人口仅有三四万。
这几年,市场上对凤凰单丛的认知,还是以香型和品种为主,比如鸭屎香,比如凹富后、娘仔伞、荔枝香等。
但是,稀缺的名种,它们都应是老丛所产的,否则,没有任何意义。

而据我观察,在小众而又专业的市场上,消费者对于茶树的年龄,则会有较高的要求,比如一芦居的不少顾客,原因大概是,大家都是专业的茶客。
有人问,为什么凤凰山还能够拥有那么多的老茶树?
凤凰单丛的历史悠久,它并不是一夜爆红的,作为乌龙茶,它的工艺复杂,必然需要经历多年的历史沉淀。

如今,凤凰单丛采用的工艺,依旧与一百年前的工艺毫无区别,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,已然深入人心。
潮汕人开始喝茶的年龄普遍很小,我们今天喝的,与三十多年前喝的凤凰单丛相比较,它们的风格极其类似,也都同样重视品饮质感。
拿些几十年前的老茶看看,它们的做工与今天相比,也是非常相似,而唯一的区别,大概只是现代单丛茶的做工更精细了。
传统的口味,就要求保留传统的工艺;而传统的工艺,便对树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只有年老的茶树,辅以精良的工艺,才能使单丛茶变得厚实、有张力、回味好,也才富有山韵气息……
这得到了单丛爱好者们的普遍认同。
而凤凰山,特别是乌岽、大庵等,作为核心山场,它与其它产区的的可贵之处,就是拥有大量的老茶树,和能让这些老茶树生出好茶叶的人。
既然老树茶的价值,已经深入人心,那么保护这些宝贵的老丛,也就是非常必要的了。

八十年代开始,凤凰实行承包责任制,原有的茶树成为家庭财产,保护茶树,实际上就是保护财产。
加之凤凰单丛的价格合理,并且逐年稳步上涨,生产者和从业者也不需要急功近利,大家也就不需要滥采老丛了。
潮州,文化传统历史悠久,又较为封闭,受到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小。

最近十几年的茶叶市场,风云变幻,铁观音、小青柑、老普洱……轮番上阵,这些都能深刻地影响各地茶市,却唯独与潮州绝缘,在单丛茶占据绝对优势的潮州,其它茶,或类茶品种始终不能影响当地市场。
潮州茶当然也有新的事物,凤凰红茶、抽湿茶,这些都是新出现的,但一直不是普遍现象。
一直以来,凤凰单丛在市场上,产量、销量都相对较稳定,没有大起大落,也没有经历过市场的冲击。
凤凰单丛的生产方式,以家庭为主体,没有绝对优势的大企业或品牌,因此,凤凰单丛一直没有受到大规模的炒作,而作为市场主体的广大茶农,也因为拥有众多的老树茶资源,享受着市场发展的红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