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的一年开始了,每年四月开始,有不少地区的茶博会都要开启。届时,茶行业又会有不少关于茶博会的话题。
近年来,总有一些批评茶博会的声音,我总结了一下,大致上归纳有三:
茶博会泛滥,同质化严重;
参展商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,苦不堪言;
假冒伪劣茶品横行,消费者买不到好茶。
但是,真实情况究竟如何?
作为茶商,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。
茶博会真的泛滥了吗?

中国地大物博,人口众多。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,中国的人口呈现集中的趋势,人口在千万以上的城市,就有十几个。
虽然,如今这个世界,正饱受着瘟疫的折磨,中国的经济却依然驰骋在快车道上,国内有众多的超级都市,依然有着无比巨大的消费需求。
去年,不只是广州,深圳,厦门等几个最早举办茶博会的城市,更有新兴的杭州、宁波、成都、西安、济南等,也都举办了茶博会。
每个城市,人口一千万上下或者更多,一年举办茶博会不过一二场,多的也只有二三场。
那么,茶博会泛滥了吗?言之过早了吧。
有人说,茶博会实在太多,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,也就是那么一二个。
如果是大型茶企、全国性品牌,还情有可原,普通人关注那么多茶博会做什么呢?茶博会本来就有很强的区域性、地方性。一个地区的茶博会,有当地的人们愿意去看就行了,别的城市的人们,去关心那么多,累不累呢?
茶博会同质化严重吗?
中国很大,茶,却依然只有六大类(六大茶类),而人们经常认为,在不同地区、不同时间的茶博会,经常都可以看到同一个品牌,甚至见到同一个人,于是总会以为,茶博会的同质化严重。 但,是不是可以认为,这些品牌依然看好茶博会,不然为什么都要持续地参展呢?
茶,不论如何创新,都是要用来喝的。多年来,无论是普洱、岩茶、单丛,还是龙井、白茶,人们依旧喜欢传统的品种,传统的口味。我不认为这样的同质化有什么问题。
有人认为太多的茶博会,没有特色,希望看到特色,希望引领风向。但是,茶就是茶,一成不变的茶,反而才是最好的特色。 有人说,茶博会不能引领风向。风向,往往只是营销方式的改变,作为消费者,只想买点适合自己喝的茶,至于风朝哪里吹,与我何干?
茶博会怎么让参展商苦不堪言了?

有人把参展商归为四类,有品牌、门店、茶农、跑展的。 而我,只总结为大品牌和其它中小品牌。
对于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来说,茶博会有人气,那么参与茶博会,发布新品,也可以保持和扩大知名度。
其它的中小品牌,包括一些门店、一些地区的茶农,其实都是一类,长期都在线下经营,会偶尔借助茶博会进行扩展,所谓“跑展的”,也归入这一类。
不少茶品牌,走向全国,成为著名的品牌,就与他们持续地参展,不无关系。
参展茶博会并不便宜,展位、布展是一笔费用,人员的机票、食宿,展品的运输,都需要不菲的费用。
高昂的费用,会让茶企们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?因此就说茶企们苦不堪言?言重了。年后,我们依旧可以看到,不少大型茶企、品牌熟悉的身影。有实力的茶企品牌,在推广方面,每年都有不少的预算,茶博会或许比投放电视广告划算多了。
茶博会往往有地方政府的支持,有热度,电视、网络都会争相报道。这里面还包括,那些诟病茶博会如何如何的自媒体,他们这不也是在蹭茶博会的热度吗?
茶博会的价值,是能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,让大家深度了解你,认可你的实力。 对于实力强大的茶企和品牌来说,茶博会现场的订单,并不是最重要的,宣传与口碑才是第一位的。这里提一下那些跑展的,这一类似乎就是没有实力,是以次充好的代表。典型的不懂。
有这么一些商户,包括茶农,或者陶艺师,他们把店铺开在偏远的角落里,平时很少人来,客人又大多分散于全国各地,偶尔联系。
茶博会,对于他们来说,是个重要的窗口,他们必定要参加,可以和粉丝们见见面,让大家看看新品。
这类参展商,比较常见的是来自宜兴、景德镇。他们的经营比较独特,有大量长期追随的粉丝。
认为茶博会让参展商们挣不到钱的,他们其实有意无意地忽略了,茶博会作为一个窗口的价值。中国的市场经济,已经走了四十年,市场每天都在变,谁都可以用更加个性化的经营方式来参与。
投入自媒体行业的,本身不就是商业吗?
茶博会怎么让消费者受伤了?

有人说,在茶博会喝到的茶很“烂”,用“烂”字来形容人家的茶,那也就是一无是处了。意思很明显:“假冒伪劣、以次充好,在茶博会是普遍现象。”
事实真是如此?不可否认,总会有不良商家,以次充好。
不良商家,哪里没有?线下有、线上也有,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,花高价买到“烂”茶的几率都是一样的。而为什么偏偏就指向茶博会?
茶博会,是需求与供给交流的窗口,有媒体的参与,自己的优点与缺点,都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放大,参展商真愿意花钱在茶博会,砸自己的招牌吗? 而作为潮汕人,我们会有这个意识:如果泡茶过于随意,或是久久不换茶,这都意味着主人暗下逐客令了,要识趣啊。
成熟的茶商,其实更喜欢懂茶的顾客。
大凡经历过市场洗礼的茶商,极其善于观察,揣摩每一位顾客的喜好,才能达成交易的成功。何况,饭店都知道上菜要有先后顺序。最好的茶肯定都是放后面的,哪有一上来就要喝看家茶的道理?
质疑茶博会的声音,总是来自互联网,一些自媒体,有流量,自认为有话语权,对茶博会各种挑毛病,规劝大家别去参观了。但,他们是参展商吗?并不是。既不是参与者,又没有进行科学的广泛调查,而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,就对他人的经营行为进行批评,甚至子虚乌有地一概抹黑,误导消费者和读者,这不就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吗?(出自《红楼梦》)
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,如果总有带有过度的情绪化,可能不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