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溯潮州手拉壶的历史,是清代开始,前人从宜兴学习制壶的技艺后,在潮州因地制宜形成的制壶手法。
潮州当地盛产名茶凤凰单丛,有茶必须有器,那么有人到很早就出名的宜兴学习制作茶壶,就是理所当然的了。
潮州手拉壶的器型,是以圆为本,圆就是基础。
最早的手拉壶,也是圆形的,潮汕民间、东南亚等地,流传的数十年前的手拉壶,也都是圆形的。
在历史最久的两家老壶号,源兴柄记、老安顺,其作品也是如此。
如今的手拉壶制作,是借助高速运转的车床手拉成型,当年是没有这样的设备的,而是依靠脚踩,使之旋转。
因此手拉壶均以圆为主。

现代的手拉壶,也有人尝试突破圆的局限,比如八角形,但,本质上依然是圆形,它是以圆为基础,用工具加以处理,形成多边型的器型。

潮州制壶技艺既然来自宜兴,为何不是手拍,而是手拉胚?
潮州虽是瓷都,但当地的矿土,大多只适合做瓷器,这和景德镇、德化一样。
当时的人们,发现了田地底深处的陈腐橘红色的田泥,也适合做壶。
与宜兴不同,潮汕地区近海,海岸线不断上升,海水的冲刷和海洋生物的沉淀,土壤中蕴含的微量元素也很丰富。潮汕平原有丰富的长年深埋于地底的陈腐泥,所含微量元素丰富,非常适合做茶壶或者其他器皿。并且,只要泥好,制作出来的茶壶,有软化水质,为茶水提香的优点。
但是,泥的收缩率太高,成品率又不高,田泥又不像宜兴矿土一样含砂量多,手拍方法难以成型。
除非另外想方法,使田泥成型,所以后来,也许是一次机缘巧合,出现了手拉壶。
这就是因地制宜,人的智慧是无穷的。
潮州手拉壶的原料,用的是纯泥

潮州的田泥土,因本身泥土非常细腻,又含很多大小不一的沙粒,于是制壶师傅会用筛子过滤,把泥沙分离,形成纯泥,作为制作手拉壶的原材料。
纯泥,有利于制作,也有利于泡茶(凤凰单丛),凤凰单丛的特点是高香,这种香型茶叶,用砂土冲泡香味会透过气孔散出。
潮州手拉壶采用纯泥制作,收缩率高,且不含砂,密度更大,气孔很小,保留透气性的同时也保证了茶叶的香气。
但是,纯泥的原材料,与宜兴紫砂相比,塑性较差,收缩率高,难以成型,且易开裂。
因此,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传统的手拉壶,多使用快速成型法,拉胚后待脱模以可修胚为基准,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,同样上车床修胚,配盖子,投顶珠,在壶身还湿润的时候安接壶嘴壶把,壶嘴壶把都是现做现装的,例如壶把是在手上搓着成型,在泥土还很柔软的情况下直接安装在壶身上,这与泥土收缩率太高,且易开裂有关。
湿装壶嘴、壶把,也可减少泥土与空气氧化而导致壶变黑。装好壶嘴、壶把后,必须自然阴干一段时间,再进窑烧制。
在当年,潮州手拉壶的精美程度,远不及宜兴紫砂壶,直到最近的二十多年,才迅速发展,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

宜兴紫砂壶矿土属于阳土,风吹日晒其中稳定程度高,且紫砂土稳定程度容许制壶者后续一系列的修整;潮州田泥土为地下阴土,在挖出来的时候,环境已经变化,稳定性必然不高,这也导致潮州手拉壶的局限,做工粗旷,歪嘴歪把,均与所上描述的湿装有很大的关系)。
因此,这需要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,经过妥善处理,才能保证茶壶的稳定性。

最近二十多年来,潮州手拉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小巧、细腻、油润,并随着凤凰单丛的走红,更是走向了全国。
撰文:翁志辉
参考资料:知乎 洪梓训
评论 0